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脑瘫患儿出现足外翻了怎么办?

河南健康网 2024-10-1628114 【查看证书】

  一、什么是足外翻?

  足外翻是指负重位时足底朝外、且足的外侧缘提高而内侧缘降低的异常状态,足外翻是脑瘫患儿最常见的足部畸形之一。 

  二、导致脑瘫患儿足外翻的原因?

  脑瘫患儿足外翻的发生机制:脑瘫患儿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导致对下运动神经元失去控制,肌肉力量或肌张力异常,引起小腿肌张力改变。

  (1)按照足外翻的发生原因分类:①肌张力低下型足外翻:当患儿的足内翻肌如趾长屈肌及胫骨前后肌的肌力及肌张力过低时,患儿足弓结构得不到正常维持,足弓发生塌陷;②肌张力增高型足外翻: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足外翻肌如腓骨长短肌和第三腓骨肌的肌力及肌张力过高,肌肉发生痉挛,也可发生外翻畸形。

  (2)按照足外翻的严重程度分类:①动态型足外翻:足外翻早期,跨越距下关节力量失衡形成柔性后足外翻畸形,此时被动牵拉后还可矫正;②固定型足外翻:若动力型足外翻未得到及时治疗矫正,踝足关节附近的肌肉与韧带等软组织痉挛加重,组织挛缩后出现恶性足跟外翻和跟骨向外侧移位,距骨渐趋垂直位从而使足弓角变大。当距舟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时,可出现前足外展畸形。若未得到及时干预,病情继续进展可导致骨骼发育畸形,完全丧失踝关节及足部关节自然改善的潜能,重者并发距跟、距舟和跖趾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康复治疗更加困难。

  三、脑瘫患儿足外翻的评估体系

  目前,常用于脑瘫患儿足外翻的评估方法有人体测量、摄像分析、生物力学模型、负重下侧位 X线等。

  四、足外翻对患儿的影响?

  足部负重,踝足的功能发育受到膝、髋、躯干的影响,会加剧足外翻的形成,同时足外翻又将影响到患儿的膝、髋、躯干整体的形态及功能。如伴有跟腱、腓肠肌痉挛时可出现足尖着地,此时身体重心前移,使支撑期稳定性下降,支撑期时间延长。同时,足尖着地妨碍身体向前推进和利用下肢的动量向前,使能量消耗增加,步速减慢。在脑瘫相关性足外翻患儿婴幼儿期,足部的骨性结构尚未发育完全,此时针对患儿的不同足外翻原因进行个体化的专门康复矫正,可使得足外翻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当患儿开始站立行走后重心落在足内侧缘,可逐渐导致足内侧纵弓塌陷、舟骨突出加速,严重者可由足前掌内侧缘着地或足弓着地演变为全足内侧缘着地。若仍没有及时矫正,足外翻可由动力型逐渐转变为固定型,严重的下肢变形及疼痛不仅影响了患儿的行走,而足外翻的持续存在也会引起下肢各关节的运动功能发育障碍和足踝关节的畸形,严重的步态、姿态异常将影响患儿的运动和社会参与能力。因此,迫切需要专门的、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来及时矫正脑瘫患儿的足外翻畸形,提高踝足运动功能,缩短康复治疗疗程,让脑瘫相关性足外翻患儿早日回归社会。

  五、足外翻的常见康复治疗方法

  (1)足部矫正手法

  针对不同机制所形成的足外翻运用牵拉、按摩、诱发方式进行康复矫正治疗,使得足部内翻肌群与外翻肌群力、肌张力不平衡状态得以改善。

  ①对痉挛的足外侧肌群轻柔摩擦、肌腱按压和松解;足内侧松弛的肌肉多击打、重压和刺激,增强其肌张力和收缩力;②适度牵拉足外侧缘挛缩的软组织,由弱到强,逐级加力,缓慢施行;③托住患儿踝关节的后部,刺激其足内侧缘,诱发足做主动内翻及背屈的动作;④患儿扶站时前足掌负重。在使用足部矫正手法时,根据患儿足外翻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及矫正的程度等,尤其在牵伸过程中注意防止过度机械牵拉,以免造成周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的发生。

  (2)平衡功能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能有效控制躯干重心、四肢的平衡,从而利用整体影响来改善运动功能、足踝关节控制能力。  

  (3)佩戴踝足矫形器或矫正鞋垫

  临床上对早期、轻度、无明显临床疼痛症状的患儿,一般多采用保守治疗。通过垫足弓垫或穿戴足部辅具矫正足部畸形及提高患儿步行能力。

  矫形鞋垫不仅可以给予患足皮肤感觉和本体觉刺激, 而且可以缓解足踝相关关节的负担, 纠正下肢生物力线, 提高患儿平衡性, 改善步态, 进而提高步行的稳定性。

  踝足矫形器(ankle foot orthosis,AFO)的配穿有助于将患足维持在正确的位置,提高患足功能、预防畸形、矫正畸形。佩带AFO需要注意事项:AFO必须经过专业人员取模制作;配穿之前需经X线片排除患足骨骼、关节等病变;尽量长时间配穿,尤其患足在负重时必须配穿,提高患足功能、预防并矫正畸形。早期使用有预防作用,晚期则有治疗作用。并做好足部及矫形器具的康复护理。

  (4)物理因子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是以各种物理因子(包括针刺、肌电生物反馈等 )为主要手段的治疗方法。其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EMGBFT)对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有显著疗效,可以提高踝关节稳定性,改善步态质量及运动功能。

  来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